
“特殊年代”里,海城丝绸厂的武装部长刘长贵,因妻子出身地主家庭,被打成了“问题家庭”,遭到红卫兵的围攻和迫害。眼看局势越来越危险,刘家人心惊肉跳,不知如何自处——直到刘长贵拿出了一张旧照片,情形才出现戏剧性的转机。红卫兵在看到那张照片后,惊讶地退开,再也没来骚扰他们。那张照片,竟成了刘家保命的“免死符”。
这张照片的故事,要从1939年说起。那年,毛泽东参加了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。消息一传开,延安上下都沸腾了,很多人都想去见主席一面。年仅15岁的通信员安定保和他的好朋友刘长贵也不例外,他们俩并没有资格入场,但都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 纪念大会当天,两人早早地等在主席专车必经的路段。汽车一到,两人冲上街头,朝车里挥手。毛泽东下车后,笑着走到这两个孩子面前,亲切地和他们交谈。安定保直言相告他们是从画像上认出的主席,想来迎接。毛泽东说他不叫“主席”,而叫“毛泽东”,还让孩子们把名字写在手心里——并亲自用手指在他们掌心写下自己的名字。摄影师石少华恰好抓住了这一幕,按下了快门,留下了一张温暖而珍贵的合影。 主席还与两个孩子寒暄,说他们应当多读书、学文化,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打败侵略者服务。合影事件当下看似平常,但随时间流逝,这张照片的意义逐渐超出了影像本身。 多年以后,1962年,石少华带着这张老照片来到中南海。毛泽东看到照片,笑着提起那两个“红小鬼”,随口问起他们的下落。石少华于是动身去寻找,终于找到了刘长贵;可惜安定保已在战火或岁月中牺牲。刘长贵则历经战伤,后来脱下军装,回到地方工作。 到了“特殊年代”,刘长贵的出身背景成了祸端。红卫兵闯入他家,扬言要“清算”。正当危机加剧、家人恐慌时,刘长贵拿出那张与毛泽东的合影。照片上清晰可见的亲切场景和历史联系,让围攻者一时无从下手,最终退去。对刘家人来说,照片不仅是一张旧影,更是一道保护盾,替他们挡过了难以预测的命运。 这件事也说明,历史的细小瞬间有时会在未来带来出人意料的效果。一张普通的合影,既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温情,也在另一段动荡岁月里,变成了生存的凭证。对于刘长贵而言,那张照片不仅是回忆,更是救命符,替他和家人在风雨中保留了一线安宁。 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